2009年7月23日
食雞不似雞
最近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吃了「鹹魚雞粒豆腐煲」與「葡汁雞粒焗飯」,都有共通之點:不是雞粒而是雞丁;口感怪異;沒有雞味。
先說「粒」與「丁」之別。中國廚技不分南北,對肉的切割大致分為茸、米、粒、丁、絲、片、塊。「粒」應該是像石榴子那麼大小,逾三分之一吋者便是「丁」而非「粒」了。
不知始自何時,港廚對「食粉」已到濫用無度的地步,有人說笑道:「就是龍肉入了廚房也難逃『食粉』之劫。」
經過「食粉」醃製的肉類呈不自然的「爽滑」,口感怪異常令區區想起「味同嚼蠟」的成語。
「食粉」的化學作用令肉質組織鬆散了,原來的鮮味也流失了。「文革」浩劫中,紅衞兵羅列「南天王」陶鑄的罪狀,其中有「吃雞不見雞、吃魚不見魚」。區區近年亦發覺,而今我們吃雞,往往已不見有什麼雞味了!
「鹹魚雞粒豆腐煲」最深刻的印象是鹹魚味尚還不錯。「葡汁雞粒焗飯」的葡汁與咖喱無大分別,兩者都完全找不到記憶中的味道,是物料今非昔比,還是製作方法出了問題?
大部分廚人都歸咎於「雪肉」,認為「雪肉」沒有「鮮味。領略過高級西餐牛扒、羊扒美妙滋味的食家都知道,這是胡說八道的謬論。優質的牛肉、羊肉,要經過適度的冷藏,才能把肉質與肉味推上更高的層次。
「雪肉」—經過急凍「雪硬」的肉類,必須以正確的方法去解凍,才能使肉質復軟,且才能盡量減少鮮味的流失。可是,行界已經習非成是,利用長流水以求急速解凍之方法,早已根深蒂固。人人都說雪肉無味,卻不知道是最初的工序方法錯誤而導致。
先說「粒」與「丁」之別。中國廚技不分南北,對肉的切割大致分為茸、米、粒、丁、絲、片、塊。「粒」應該是像石榴子那麼大小,逾三分之一吋者便是「丁」而非「粒」了。
不知始自何時,港廚對「食粉」已到濫用無度的地步,有人說笑道:「就是龍肉入了廚房也難逃『食粉』之劫。」
經過「食粉」醃製的肉類呈不自然的「爽滑」,口感怪異常令區區想起「味同嚼蠟」的成語。
「食粉」的化學作用令肉質組織鬆散了,原來的鮮味也流失了。「文革」浩劫中,紅衞兵羅列「南天王」陶鑄的罪狀,其中有「吃雞不見雞、吃魚不見魚」。區區近年亦發覺,而今我們吃雞,往往已不見有什麼雞味了!
「鹹魚雞粒豆腐煲」最深刻的印象是鹹魚味尚還不錯。「葡汁雞粒焗飯」的葡汁與咖喱無大分別,兩者都完全找不到記憶中的味道,是物料今非昔比,還是製作方法出了問題?
大部分廚人都歸咎於「雪肉」,認為「雪肉」沒有「鮮味。領略過高級西餐牛扒、羊扒美妙滋味的食家都知道,這是胡說八道的謬論。優質的牛肉、羊肉,要經過適度的冷藏,才能把肉質與肉味推上更高的層次。
「雪肉」—經過急凍「雪硬」的肉類,必須以正確的方法去解凍,才能使肉質復軟,且才能盡量減少鮮味的流失。可是,行界已經習非成是,利用長流水以求急速解凍之方法,早已根深蒂固。人人都說雪肉無味,卻不知道是最初的工序方法錯誤而導致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